外交特考國際經濟與比較政治考前重點複習
距離外交特考筆試的日子越來越近,小編整理「國際經濟」與「比較政治」的重點,讓考生在考前能夠做快速複習並加深印象,祝大家考試順利!
比較政治(申論複習)
一、比較政府與政治學門屬於政治學的重要次領域之一,當我們從事於多個國家間政府與政治的比較分析時,我們所運用的相關比較方法可以有哪些選擇?
比較政治的研究方法學者B. Guy Peters 在《比較政治的理論與方法》(Comparative Politics: Theory andMethods)一書中,詳述了比較政治的五種主要研究方法。
(一)、個案研究或單一國家研究法所謂「單一個案」或國家研究法即是針對一個國家進行對該國之政治描述與探究,也是比較政治中最經常使用的方法。
(二)、程序與制度性研究法程序與制度性研究法乃是選擇少數幾個在政治程序及制度上相似的實際例子或情況,或至少這些對象是具有可以比較的特質,然後利用該等實例來闡述過程或制度的本質,進而說明該國政治的過程。
(三)、類型建構研究法
類型學研究是由兩個或更多的變項互動後而產生的分類系統,也是將個案分類的初步理論。換言之,就是以發展國家的不同類型或是分類架構,亦或是不同政治系統的構成要素,而進行的跨國之比較政治之研究。
(四)、區域統計分析研究法
是指研究者選擇數個國家群組進行統計研究,一般是選擇某一特定地區的國家人口進行統計分析研究,以建立某一地區的政治通則,並將此分析發展成更具普遍性的命題。
(五)、全球性統計分析法
全球性統計分析是以所有國家作為母體,經由研究者測量各項變項,並利用統計方式來檢驗這些相關因素間的關係。
二、何謂民主政治?請用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或道爾(Robert Dahl)的經驗性理論說明之。
一、道爾(Robert Dahl)的看法
(一)、政治學者Robert Dahl 於1971年撰寫《多元政體:參與及反對》(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一書時,即試圖提出民主政治的判斷標準。他後來發表《民主及其批評》(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1989)與《論民主》(OnDemocracy,1999)等若干有關民主政治著作時,對民主的意涵有更發人深省的討論與觀點。
(二)、為了達到上述目標,Dahl認為政治體制必須要滿足「公開競爭」(publiccintestation)與「包含(成員)」(inclusiveness)兩個標準,前者是指政治體系的自由化,以使自由競爭者自由公平的競爭機會;而後者是指政治體系中的每一個永久居住且守法的成年人都應享有政治參與的機會與權利。
(三)、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要件
Dahl認為多元政體是比較接近民主理想的現實世界中的政體,也是邁向民主政治的過渡性政體,其制度上的要件,包括:
1. 選舉產生的官員
2. 自由公平的選舉
3. 表達意見的自由
4. 接觸各種不同來源的訊息
5. 社團的自主性
6. 包容性的公民身分
二、熊彼得(J. Schumpeter)的看法
(一)、民主只是選擇政治人物與政策的程序奧地利籍的經濟學者熊彼得(J. Schumpeter)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一書中指出:「民主政治基本上只是人民選擇決策者的一種特殊的程序,只要政治制度允許期望擔任決策者的精英集團透過公平、公開的競爭,來爭取人民的選擇,而人民有權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作此選擇,即是民主的。」
(二)、熊彼得對於民主的看法:
1. 為民主政治只是某種程序或遊戲規則,本身不是什麼崇高的目標;民主程序的啟動來自居上位的政治精英,而不是底層的民眾。
2. 因此選舉的意義在於有志角逐權力的政治精英向人民推銷自己,而非選民主動推舉大家最喜歡或最信任的人物。簡言之,人民的參政權僅限於選擇領導人。
3. 熊彼得對民主的看法影響至為深遠,許多自由主義的民主理論家基本上都採用他的觀點,因此才有「精英民主理論」、「菁英競爭式民主理論」和「有限參與論」等政治說法。
國際經濟(理論複習)
• 要素稟賦及哈克雪-歐林(Heckscher-Ohlin)理論
1. 要素稟賦理論(H-O定理)
一國對於相對密集使用其要素稟賦相對豐富生產的產品,具有比較利益,應專業化生產並出口此項產品,而進口相對密集使用要素稟賦相對貧乏的產品。例如,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應生產並出口勞動密集財,進口資本密集財;資本相對豐富的國家應生產並出口資本密集財,進口勞力密集財。
2. Leontief矛盾(Leontief Paradox)
「Leontief矛盾的意涵」:193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W. Leontief 針對H-O定理所做的假設及推論是否真的能完全符合現實狀況,他以美國為例提出其中的矛盾之處。他認為美國有豐富的資本財,依據H-O定理,美國應出口資本密集財,進口勞力密集財,即資本財的出口密集度應高於進口財的資本密集度。但是Leontief以1947年美國的投入產出表檢驗過程中卻發現,美國出口財的資本密集度低於進口財的資本密集度,這一結果和H-O定理的推論正好相反,此現象稱為「Leontief矛盾」。
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分析如下:
(1) H-O定理假設各國的生產要素同質,但是實際上各國的生產要素的素質並不相同。例如各國的勞工的教育程度、生產力都不同質,即使兩國的勞動人口相同,但因生產力的不同,則實際的有效勞動力就不同。
(2) H-O定理假設只有兩種生產要素(資本與勞動),但是仍有其他生產要素會影響貿易型態,如一國蘊藏的天然資源(石油、煤礦)就會影響國家貿易型態的發展。
(3) H-O定理假設市場為完全競爭的狀態,各國之間可以自由貿易,但實際上各國之間仍存在許多的貿易障礙,如此一來貿易型態就會受貿易障礙影響而改變。
• 「Leontief矛盾與H-O定理的協調」
為何Leontief實證結論與H-O定理不同呢?經濟學者們提出了以下原因:
(1) 美國勞動者生產效率較高
Leontief認為美國工人的生產力為外國工人的3倍,故美國的有效勞動力為現有勞動力的3倍,而應為勞動相對豐富國家,故出口勞力密集財,與H-O定理並無違背。
(2) 技術勞動和人力資本(skilled labor or human capital)的考量
例如R&D,職訓制度。美國之出口品較進口替代品包含更多的勞動技術投入在內,若將其資本化,將其視為一種實物資本,則美國之出口品實為資本密集的財貨。
(3) 貿易障礙及其他扭曲
H-O定理係根據自由貿易的完全競爭之假設,透過要素稟賦來決定貿易方向,事實上各國均普設貿易障礙,而美國之貿易障礙傾向於保護勞力密集財,而使得進口替代品之資本勞動比(K/L)提高。
(4) 需求逆轉(demand reversal)所造成
需求逆轉是指:考慮對產品的需求因素後,使得原先只考慮產品供給因素所決定的貿易型態發生改變的現象。這種情況只有在兩國對產品需求差異的力量強到超過產品成本差異的力量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
3.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在兩國之間生產要素完全缺乏移動性的假設下,進行自由貿易的結果,兩國之生產要素的絕對報酬(absolute returns)與相對報酬(relative returns)均會趨於均等,即產品的自由貿易具有替代國際間生產要素自由移動的作用。假定本國出口X財,外國出口Y財,貿易後,二國產品之相對價格達於相等,根據要素相對價格和產品相對價格之一對一函數關係,必然導致二國要素之相對價格亦趨於一致。因為本國將增加勞動密集財(X財)之生產而引起相對工資上漲;外國將增加資本密集財(Y財)之生產而引起相對利率上漲,故二國要素相對價格之差異終將消失。
4. Stolper-Samuelson 定理
一國內自給自足至發生貿易,根據H-O定理,對於密集使用要素稟賦相對豐富之產品具有比較利益,應專業化生產並出口此產品。在貿易過程中,由於要素價格的均等化,出口品相對價格上升,進口品相對價格下降,相對要素價格的變化並有著擴大效果存在(相對要素價格變化的比例大於相對產品價格變化的比例),導致密集使用於增產之產品(出口品)要素酬勞增加,而密集使用於減產之產品(進口品)要素酬勞減少,產生要素酬勞重分配之效。
5. Rybczynski 定理
在產品價格不變下,當一種生產要素投入增加,另一種生產要素不變時,密集使用生產要素增加之產品產量將會增加,另一種密集使用生產要素不變之產品產量將會減少,而產量增加的比例會大於要素增加的比例,此種會產生超偏成長(ultra-biased growth)的現象稱之。例如,勞動增加,資本不變,根據瑞畢曾斯基定理,這將使勞動密集財的產量增加,資本密集財的產量減少。
• 區域經濟整合:關稅同盟及自由貿易區 ( 含ECFA 議題)
1. 自由貿易協定 (Free Trade Agreement,FTA)
即兩個以上的國家,彼此之間商品貿易的關稅完全去除,但對外仍然個別維持原來的關稅。「自由貿易協定」 (Free Trade Agreement) 的範圖較小,常常只有雙邊,也就是只由兩個國家互相簽訂。
2. 區域貿易協定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區域內數個國家聯合簽署區域內的自由貿易協定,涵蓋範國較廣。其由共同市場再更進一步推展至會員國採行一致的財政、貨幣及社會經濟政策。這是經濟整合的最高境界,會員國使用共同的通貨(或會員之間匯率永久完全固定),建立單一的貨幣銀行制度,放棄經濟政策的自主權,而由起國家的機構決定同盟內及同盟對外的一切經濟決策。經濟同盟不僅是要求會員國之經濟政策的協調而已,更進一步要求會員國經濟政策自主權的放棄,故經濟同盟是較貨幣同盟範圍更廣、要求更嚴的一種經濟整合組織。
3. 「二者差異」
(1) 由於對外關稅、貿易政策並不一致,自由貿易協定可能對非會員國產生貿易轉向的不利影響,但歐盟區域組織對外採取一致的關稅及貿易政策,故不會發生貿易轉向的問題。
(2) 二者整合程度不同。自由貿易協定是對兩個以上的國家,彼此之間商品貿易的關稅完全去除,但對外仍然個別維持原來的關稅;但歐盟區域組織屬於「區域貿易協定」,其涵蓋範國較廣,不但生產要素在會員國內可自由移動,其是由共同市場再更進一步推展至會員國採行一致的財政、貨幣及社會經濟政策,更進一步要求會員國經濟政策自主權的放棄,要求更嚴的一種經濟整合組織。
想考外交特考卻不知從何下手?那就從加入TKB百官網開始!
2021年外交特考專班,先修課程與正課班10月全新開課熱烈報名中
↓立即諮詢課程與免費試聽↓
◪更多外交特考相關資訊